首页 > 最新动态 > 协会资讯|汽车流通行业迈向“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最新动态
协会资讯|汽车流通行业迈向“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5-11-125

11月6日,在2025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发展论坛上,汽车流通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W/TC 8,以下简称“汽车流通标委会”)宣告成立。

“我们将广泛凝聚政、产、学、研各方的力量,围绕新车、二手车、后市场等全链条开展标准制定工作,致力于让每一笔交易更透明、每一次服务更可靠,同时让标准真正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秘书长、汽车流通标委会秘书长赵庚晟在成立仪式后接受采访时说。

据悉,9月,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成立汽车流通、资源回收、服务外包、药品流通、石油流通五大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过构建专业化的标准制定与管理机制,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标准化建设,为行业规范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核心支撑。

公告提到,汽车流通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汽车流通领域行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秘书处设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由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负责业务指导。这标志着汽车流通行业迈向“标准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针对近年来汽车流通行业的标准化建设,赵庚晟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商务部公告发布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随即以线上形式组织召开了国标《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修订讨论会。除此之外,一批行业亟需的标准也正紧锣密鼓地加入研讨制定和修订进程中。

从“规范发展”到“标准引领”    


图片

2013年开始实施的国标《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GB/T 30323-2013)的修订工作,则成为汽车流通标委会成立后的首个重点工程。

“随着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快速增长,二手车交易场景不断扩大到司法鉴定、保险理赔等相关领域,原标准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市场需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作为国家标准起草单位,牵头开展此次修订工作,旨在减少二手车交易纠纷,提升消费者信心,促进二手车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田甜在《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修订讨论会上如是说。而这一国标的修订正是汽车流通行业发展亟需规范参考和指引的缩影。

赵庚晟介绍称,二手车作为非标品,亟需相关鉴定评估标准作为交易参考。上世纪90年代,我国二手车交易初见雏形,但当时的交易完全依赖个人经验,没有统一标准,交易效率低、消费者信任度差。而《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的实施,为当时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我国汽车流通行业标准化发展的萌芽阶段。

2014~2024年,汽车流通行业标准化进入发展阶段。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并于2017年修订了《标准化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在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由政府单一供给的标准体系,逐渐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新型标准体系。政策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并实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

近10年来,为满足汽车市场和企业需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多个细分领域开展调研和协调工作,组织会员企业和相关方代表,开展团体标准研制,截至2024年底,协会共制定并发布团体标准、行业指引等标准化文件35项,内容涉及新车与二手车(含商用车)、汽车金融、汽车零配件、汽车用品、汽车救援、汽车交易市场等多个领域,为汽车流通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标准化基础。

2025年,随着汽车流通标委会成立,行业将系统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推动创新与标准融合,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标志着行业从“规范发展”进入“标准引领”阶段。

构建汽车流通领域标准体系   

 遭遇三大难题    


图片

所谓标准,即衡量事物的准则、榜样和规范。无论对于企业还是行业而言,谋求长远发展既要不断创新,也要遵循一定之规。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发达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

以二手车行业为例,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已形成覆盖二手车“检测-交易-售后-出口”的全链条标准闭环。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更加注重标准统筹,使之成为服务、贸易和合作的重要纽带。而我国汽车流通领域标准体系完整性与协同性则明显不足,标准多聚焦于单一环节,且国标、行标、团标衔接不畅,多个地方主体出台的鉴定评估标准不统一,市场上“一车多报告”现象突出。

其次,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服务可衡量,我国汽车流通领域服务标准多为定性描述,服务缺乏量化指标,评估依赖主观判断。

另外,国内标准与国际衔接不足,比如二手车出口过程中,就发生过因检测标准不被认可而遭遇壁垒。

最后,实施保障机制成熟度差距显著。国外法律法规较为完善,有助于规范汽车品牌厂家及经销商管理、建立完善的售后保障体系,获得消费者信任。而国内标准服务监管和行业措施还有待完善,标准化领域意识不强,标准执行依赖企业自觉,引导和规范无法全面覆盖。

赵庚晟告诉记者,当前,产业变革推动流通领域加速转型,新场景和新业态不断涌现,而流通环节交易成本高,标准化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现实需要,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汽车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而汽车流通领域标准体系和范围尤其广而散,标准没有形成统筹。主要痛点集中表现为三大难题,即标准执行“落地难”、事后评估“量化难”、跨主体协同“联动难”。

针对上述痛点,首先要加强标准高质量供给,构建“技术+机制”双驱动标准体系。一方面将标准引领转化为客观可量化的指标,另一方面推动行业动态出台相关标准,解决标准老旧、交叉重复等不适应行业发展的问题。

其次,要加强宣贯,强化标准宣传贯彻执行和全链条实施保障,推动行业标准化应用水平和企业标准化工作效能,解决有标不依、标准“打架”等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第三,要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推进国际标准对标与互认,建立与成熟汽车市场的标准动态跟踪机制,推动《二手新能源乘用车鉴定规范》等适应当前市场发展方向的标准国际化,探索与国际机构合作建立跨境检测互认手段。标准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要让汽车流通标准为中国汽车参与国际竞争和产品服务走出去创造条件。

最后,要注重“产学研用”协同作用,吸纳主机厂、经销商、后市场服务企业、高校等参与标准制定,解决产业链上下游衔接问题和填补各细分领域的标准空白。

形成“急用先行、逐步完善”的   

标准供给格局    


图片

在已公布的汽车流通标委会组成方案和观察员名单中,记者发现其中既有主机厂、经销商集团的代表,也有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检测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还有其他行业组织、汽车供应链企业、数据与科技公司等人士。

据赵庚晟介绍,汽车流通标委会的首要任务是夯实组织与制度基础,尽快完成标准专家力量和工作机制搭建,审议通过标委会章程、工作细则及秘书处管理制度,明确委员职责、标准立项、审查等流程,确保运行规范透明。与此同时,还会系统梳理汽车流通领域现有国标、行标、团标,结合行业需求与痛点,编制涵盖新车与二手车经销、汽车后市场、汽车金融、汽车出口等全链条标准体系表,明确各领域标准缺口与优先级,为后续制修订提供顶层设计。

针对行业最迫切需求,汽车流通标委会将优先推进国标《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修订;《二手新能源乘用车出口质量规范》等重点项目立项论证;《汽车品牌经销商授权经营合同退出条款指南》等项目的调研与技术研讨,从而维护和谐的厂商关系和市场秩序,确保标准与产业实践紧密衔接。

下一步,汽车流通标委会将在商务部指导下,加强行业情况研究分析和会员企业需求调研,通过持续工作不断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运用标准化手段推动汽车市场服务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汽车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发展与深度融合,重点工作包括:

分层推进标准供给侧改革,近期攻坚新能源汽车检测、商用车鉴定等空白领域标准;中期完善二手车交易服务、零部件流通等流程规范;远期布局经典车评估、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等新业态标准,形成“急用先行、逐步完善”的供给格局。

深化技术赋能与国际对标,搭建数字化标准实施平台,开发二手车检测数据对接、零部件编码查询等工具,推动服务类项目从“定性描述”向“定量考核”转变;建立欧美日标准动态跟踪机制,推动新能源汽车鉴定等优势标准与国际互认,助力出口降本增效。

健全标准落地保障机制,构建“宣贯-执行-评估-反馈”闭环,把统一标准作为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有力抓手,通过编制标准实施指南、开展标准宣贯培训等强化落地指导,努力推动标准从纸面落到实处,从“规范”迈向“引领”。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